Skip to main content

微观经济学

第1篇 导言

第1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economy)的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 事实上,家庭和经济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一个家庭面临着许多决策,它必须决定各个家庭成员分别去做什么,以及每个家庭成员能得到什么回报。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到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塑,以在其各个成员中分配稀缺资源(时间、甜点、汽车行驶里程)。
  •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着许多决策 社会必须找到某种方法决定将要做哪些工作以及谁来做这些工作,它也就必然需要将他们生产的物品与服务进行分配。
  •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社会资源的管理就尤为重要。 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在大多数社会中,资源并不是由一个全权的独裁者来配置,而是通过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共同选择来配置的。

1.1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1.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我们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1.1.2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由于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所以做决策就需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但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1.1.3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在可用的机会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rational people)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

理性人知道,生活中的许多决策很少是黑与白的选择,而往往是介于其间的灰色地带。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记住,“边际”指“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marginal benefit)与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来做决策。只有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你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里有一个经典问题:为什么水这么便宜,而钻石如此昂贵?人需要水来维持生存,而钻石并不是不可或缺的:但由于某种原因,人们愿意为钻石支付的钱要远远高于水。原因是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都基于其增加一单位该物品所获得的边际收益。反过来,边际收益又取决于一个人已经拥有多少这种物品。水是不可缺少的,但增加一杯水的边际收益微不足道,因为水太多了。与此相反,并没有一个人需要用钻石来维持生存,但由于钻石稀少,人们认为额外增加一颗钻石的边际收益是很大的。

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为。

1.1.4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incentive)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例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在分析市场如何运行时,激励是至关重要的。佩兹曼对汽车安全的分析是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的一般性原理的一个不同寻常而带有争议的例子。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它的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它通过激励产生的不太明显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1.2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1.2.1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种类更多的物品与服务。

1.2.2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在中央计划经济国家中,政府官员决定,生产什么物品与服务、生产多少,以及谁生产和消费这些物品与服务。支撑中央计划的理论是,只有政府才能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

在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尽管市场中存在的是分散的决策和利己的决策者,但事实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总体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方面非常成功。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其1776年出版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全部经济学中最著名的观察结果: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并导致了合意的市场结果。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

1.2.3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尽管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如此伟大,但我们仍然需要政府,原因就是:

  1. 只有在政府实施规则并维持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制度时,看不见的手才能施展其魔力。最重要的是,市场经济需要实施产权(property rights)的制度,以便个人可以拥有和控制稀缺资源。

  2. 政府干预经济并改变人们自己选择的资源配置的原因有两类:

    1. 促进效率(把经济蛋糕做大) 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以使经济蛋糕最大化,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 市场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外部性(externality),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外部性的经典例子是污染,市场本身并不能将这种成本考虑在内。
      • 市场失灵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市场势力(market power),它是指单个人或公司(或某个小群体)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例如,假设一个小镇里的每个人都需要水,但只有一口井,那么这口井的所有者就不会受到残酷竞争的限制,而正常情况下,看不见的手正是以这种竞争来约束个人的利己行为。

      在存在外部性或市场势力的情况下,设计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提高经济效率。

    2. 促进平等(改变这个蛋糕的分制方式) 即使看不见的手带来了有效率的产出,它也不能消除经济福利上巨大的不对称。市场经济根据人们生产其他人愿意购买的东西的能力来给予其报酬。看不见的手并没有保证每个人都有充足的食物、体面的衣服和充分的医疗保健。 根据某种政治哲学,这种不平等要求政府进行干预。实际上,许多公共政策,例如所得税和福利制度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更平等的经济福利分配。但是公共政策并不是天使制定的,而是由不完善的政治程序制定的。

1.3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1.3.1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别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productivity)的差别——即每一单位劳动投人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的差别。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与服务的国家,在考虑任何一项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服务需要的工具以及获取最好的技术来提高生产率。

1.3.2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当一国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就下降了。

1.3.3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虽然在长期中,物价水平上升主要是货币量增加的结果,但短期中,问题就变得更为复杂且更具争议性。大多数经济学家是这样描述货币注人的短期效应的:

  1. 经济中货币量增加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
  2. 需求的增加随着时间推移,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它也鼓励企业雇用更多的工人,并生产更多的物品与服务,雇用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3. 上述推理过程得出一种在整个经济范围内的一种最终的权衡取舍: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这种短期权衡取舍关系在分析经济周期中起着关键作用,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是用生产的物品与服务量或雇用的人数来衡量的,经济活动的无规律的、很大程度上无法预测的波动。

破窗谬论

  • 那些无事生非的青少年用砖块打碎面包店的窗户,人们跑过来并惋惜道:“多可恶。”但你可能不知道,有人会提出“坏事变好事"的说法:现在面包师将不得不花钱来修理窗户,这就会增加修理工的收入,而他又将把增加的收入用于支出,这又增加了其他卖者的收入,以此类推。你知道,支出链将乘倍扩大,并带来更高的收入和就业。如果打破的窗户足够大,它很可能会带来一轮经济繁荣!

  • 实际上,破窗并没有引起新的净支出,而只是从别处转移了支出。破窗并没有创造新的活动,而只是创造了不同的活动。人们看到发生了的活动,但他们没有看到本来会发生的活动。

第2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2.1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努力以科学家的客观性来探讨他们的主题:先提出理论,再收集数据,然后分析数据,以努力证明或否定他们的理论。

科学的本质是科学方法——冷静地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

2.1.1 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

虽然经济学家可以像其他科学家一样运用理论和观察,但他们面临着一种障碍:在经济学研究中,进行实验往往是不可能的。

2.1.2 假设的作用

经济学家做出假设:假设可以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从而使解释这个世界变得更为容易。同时,也会用不同的假设来回答不同的问题。

2.1.3 经济模型

经济学家也会用模型来了解世界,通常是由图形和方程组成的模型,所有经济模型都建立在一些假设之上,模型中也忽略了许多细节,以便使我们了解真正重要的东西。

2.1.4 我们的第一个模型:循环流量图

上图提出了一个直观的经济模型,这个模型称为循环流量图(circular-flow diagram),从总体上解释了经济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并说明经济的参与者如何相互交易。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简单化为只由两类决策者:

  1. 企业用劳动、土地和资本(建筑物和机器)这些投入品来生产物品和服务,这些投入品被称为生产要素
  2. 家庭则拥有生产要素并消费企业生产的所有物品与服务

家庭和企业在两类市场上相互交易:

  • 在物品与服务市场上,家庭是买者,而企业是卖者,家庭购买企业生产的物品与服务
  •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是卖者,而企业是买者,在这些市场上,家庭向企业提供用于生产物品与服务的投入

循环流量图提供了一种把家庭与企业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交易组织在一起的简单方法:

  1. 循环流量图的两个环形相互区别,但又相互关联。里面的环形代表投人与产出的流向 家庭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把劳动、土地和资本出售给企业;然后企业用这些要素生产物品与服务,这些物品与服务又在物品与服务市场上出售给家庭
  2. 外面的环形代表相应的货币流动 家庭付钱从企业购买物品与服务;企业用一部分销售收入支付生产要素的报酬,如工人的工资。所剩下的是企业所有者的利润,而企业所有者本身也是家庭的成员。
2.1.5 我们的第二个模型:生产可能性边界

最简单的经济数学模型一生产可能性边界,设想一个只生产两种物品一一汽车与电脑一的经济。汽车行业和电脑行业共同使用经济中的全部生产要素。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是一个图形,它表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汽车和电脑——数量的各种组合。上图表示这个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两个端点代表这两种极端的可能性。更为可能的情况是,这个经济把资源分配在两个行业中,生产汽车和电脑。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一个经济可以用它拥有的资源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和以内的任何一点进行生产,但它不能在这条边界以外的任何一点进行生产。

如果一个经济从它可以获得的稀缺资源中获得了它能得到的全部东西,就称这种结果是有效率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而不是这条线之内)的各点代表了有效率的生产水平。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了社会所面临的一种权衡取舍。一旦我们达到了该边界上有效率的一点,那么得到更多的一种物品的唯一方法就是减少另一种物品的生产。换言之,每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两台电脑。即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等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用电脑数量来衡量的汽车的机会成本在这个经济中并不是不变的,而是取决于该经济生产多少汽车和电脑。

上图说明当经济增长时会发生的情况,社会可以使生产从原来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一点移动到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一点,社会选择该边界上的哪一点取决于它对两种物品的偏好。

生产可能性边界简化了复杂的经济,以便强调一些基本但极为重要的思想:稀缺性、效率、权衡取舍、机会成本和经济增长。

2.1.6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在各种不同层次上进行研究:

  1. 研究单个家庭与企业的决策
  2. 研究某种物品与服务市场上家庭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易
  3. 研究整体经济的运行,整体经济是所有这些市场上所有这些决策者活动的总和

传统上,经济学被划分为两个大的分领域:

  •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交易 一个微观经济学家可能研究租金控制对纽约市住房的影响、外国竞争对美国汽车行业的影响,或者接受义务教育对工人收人的影响
  •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一个宏观经济学家可能研究联邦政府借债的影响、经济中失业率随时间推移的变动,或者提高一国生活水平的不同政策
  •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密切相关的 由于整体经济的变动产生于千百万个人的决策,所以,不考虑相关的微观经济决策而要去理解宏观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尽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存在固有的联系,但这两个领域仍然是不同的。由于它们强调不同的问题,且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一套模型。

2.2 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

2.2.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由于科学家和政策顾问有不同的目标,所以他们也以不同的方式使用语言,例如,假设有两个人正在讨论最低工资法:

  • Polly:最低工资法引起了失业 Polly的说法像一个科学家:她做出了一种关于世界如何运行的表述 Polly的表述是实证的,实证表述(positive statements)是描述性的,它们做出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表述。
  • Norm:政府应该提高最低工资 Norm的说法像一个政策顾间:他做出了他想如何改变世界的表述 Norm的表述是规范的,规范表述(normative statements)是规定性的,它们做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表述。

实证表述和规范表述之间的关键区别是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正确性:

  • 从原则上说,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证据而确认或否定实证表述
  • 与此相比,对规范表述的评价则既涉及事实也涉及价值观 确定什么是好政策或什么是坏政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还涉及我们对伦理、宗教和政治哲学的看法

实证表述与规范表述根本上是不同的,但在一个人的观念中它们通常相互关联。特别是,我们关于世界如何运行的实证观点将影响我们关于什么政策合意的规范观点:

  • 经济学的许多内容是实证的:仅仅在努力解释世界如何运行
  • 但那些运用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们通常有规范的目的:他们想知道如何改善经济

2.2.2 华盛顿的经济学家们

哈里·杜鲁门(Harry Truman)总统曾经说过,他想找一个“独臂”经济学家。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了这种看法:

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无论正确与否,实际上都要比一般所想象的更有力量。 事实上,这个世界就是由它们统治的:

  • 那些自认为能够免于受经济学家思想影响的实干家往往是某些已故经济学家的俘虏
  • 那些当权狂人信奉的其实也不过是若千年前某些末流文人狂妄思想的零碎而已

虽然这些文字写于1935年,但至今仍然正确。实际上,现在正影响公共政策的“末流文人”往往是凯恩斯本人。

2.2.3 为什么经济学家的建议并不总是被采纳

任何一个向总统或其他民选领导人提出建议的经济学家都知道,他的建议并不总是受到重视。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在许多方面与经济学教科书上假设的理想化的决策过程完全不同。经济学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他们的建议也仅仅是一个复杂过程中的一种要素。

2.3 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

“如果让所有的经济学家围坐在一起,他们不会达成任何一个共识。”

为什么经济学家往往给决策者提供相互矛盾的建议呢?这里有两个基本原因:

  • 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
  • 经济学家可能有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2.3.1 科学判断的不同

科学是为了认识我们周围世界而进行的持续研究,随着研究的深人,科学家对真理的认知会存在分歧。

经济学家有时意见不一致,是因为他们对不同理论的正确性或对衡量经济变量如何相关的重要参数的大小有不同的直觉。

例如,经济学家对于政府是应该根据家庭收入还是消费(支出)来征税的看法就不一致。

  • 支持把现行所得税改为消费税的人认为,这种变化会鼓励家庭更多地储蓄,因为它不对用于储蓄的收入征税。高储蓄使更多的资源用于资本积累,又会引起生产率和生活水平更快地增长。
  • 支持现行所得税制的人认为,家庭储蓄并不会对税法的改变做出太大反应。

这两派经济学家对税制持有不同的规范观点,是因为他们关于储蓄对税收激励反应程度的实证观点不同。

2.3.2 价值观的不同

正如关于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讨论,不能只从科学的角度来判断政策,经济学家有时提出了不一致的建议,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2.3.3 感觉与现实

由于科学判断的差别和价值观的不同,经济学家之间有一些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但经济学家之间的共识程度远远超出了人们有时认为的那样。

正当网络游戏设计者迫切需要经济建议时,许多学院派经济学家也急切地要研究网络游戏。 虚拟世界可以让经济学家研究现实生活中很少出现的概念,例如完全准备金银行,一种在“星战前夜"突然兴起的替代现有银行体系的自由派体系。而且,在网络游戏中进行全面经济实验要容易得多。 学院派经济学家认为,这种进行大规模实验的能力会带来经济学的变革。

2.4 出发吧

伟大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一些忠告:

经济学研究似乎并不需要任何极高的特殊天赋。与更高深的哲学或纯科学相比,经济学难道不是…一门极其容易的学科吗?它是一门容易的学科,但这个学科中很少有人能出类拔萃!对这个悖论的解释也许在于杰出的经济学家应该具有罕见的各种天赋的组合。在某种程度上,他应该是数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他必须了解符号并用文字将其表达出来。他必须根据一般性来深入思考特殊性,并在思绪奔放的同时触及抽象与具体。他必须根据过去、着眼未来而研究现在。他必须考虑到人性或人的制度的每一部分。他必须同时保持坚定而客观的情绪,要像艺术家一样超然而不流俗,但有时又要像政治家一样脚踏实地。

第3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3.1 一个现代经济寓言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过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从相互交易中获益。

3.1.1 生产可能性

如果每个人都选择自给自足,而不是相互贸易,那么,每个人消费的产品正是他所生产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也是消费可能性边界。

3.1.2 专业化与贸易

贸易扩大消费机会的集合

3.2 比较优势:专业化的动力

3.2.1 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一个生产者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

3.2.2 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

在描述两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时,经济学家会用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如果一个生产者在生产X物品时放弃了较少的其他物品,即生产X物品的机会成本较小,就可以说,他在生产该物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尽管一个人有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一个人却不可能在两种物品的生产上都具有比较优势。因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一种物品机会成本的倒数,比较优势反映了相对的机会成本。

3.2.3 比较优势与贸易

专业化和贸易的好处不是基于绝对优势,而是基于比较优势。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已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经济蛋糕的变大可用于改善每个人的状况。各自通过以低于自已生产某种物品的机会成本的价格得到该物品而从贸易中获益。贸易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3.2.4 贸易的价格

比较优势原理确定了专业化和贸易的好处,对从贸易中获益的双方而言,他们进行贸易的价格在两种机会成本之间。

3.3 比较优势的应用

比较优势原理解释了相互依存和贸易的好处

3.3.1 Tom Brady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
3.3.2 美国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吗

3.4 结论

相互依存是合意的,但是自由社会如何协调经济中所涉及的所有人的各种不同活动呢?怎样才能确保物品与服务将从那些应该生产它们的人的手中流入那些应该消费它们的人的手中呢?在只有两个人时,可以直接讨价还价,并在他们之间配置资源。在有千百万人的现实世界中,答案就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了。

第2篇 市场如何运行

第4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家最经常——而且有充分的理由使用的两个词,供给与需求是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它们决定了每种物品的产量及其出售的价格。

4.1 市场与竞争

4.1.1 什么是市场

市场(market)是由某种物品或服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买者作为一个群体决定了一种产品的需求,而卖者作为一个群体决定了一种产品的供给。

市场有很多种形式:

  1. 在这些市场上,买者与卖者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聚集在一起,市场上还有拍卖者帮助确定价格并安排销售
  2. 更通常的情况是,市场并没有什么组织,但由买者和卖者组成的群体形成了一个市场
4.1.2 什么是竞争

经济中的大多数市场都是高度竞争的,每个买者都知道有一些卖者可供选择,并且每个卖者也都认识到,他的产品与其他卖者提供的产品是相似的。因此,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并不是由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决定的而是由所有买者和卖者通过在市场上相互交易而共同决定的。

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为了达到这种竞争的最高形式,一个市场必须具备两个特征:

  1. 可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
  2. 买者和卖者人数众多,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买者与卖者必须接受市场决定的价格,所以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在市场价格上,买者可以购买他们想购买的所有东西,而卖者可以出售他们想出售的所有东西。

但是,并不是所有物品与服务都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出售。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而且这个卖者决定价格,这样的卖者被称为垄断者。例如,你们本地的有线电视公司可能就是一个垄断者。还有一些市场介于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种极端形式之间。

4.2 需求

4.2.1 需求曲线: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一种物品的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是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种物品的数量。任何一种物品的需求量都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但有一种因素起着主要作用——物品的价格。

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对于经济中大部分物品来说都是存在的,经济学家称之为需求定理(law of deman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增加。

4.2.2 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

市场需求是所有个人对某种特定物品或服务的需求的总和

4.2.3 需求曲线的移动

由于市场需求曲线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曲线不一定是稳定的,如果某种因素改变了任何一种既定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需求曲线就会移动。

使需求曲线移动的一些最重要的变量:

  1. 收入
    • 当收人减少时,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减少,这种物品就被称为正常物品(normal good)
    • 当收人减少时,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增加,这种物品就被称为低档物品(inferior good) 低档物品的一个例子是坐公共汽车
  2. 相关物品的价格
    • 当一种物品价格下降引起对另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减少时,这两种物品被称为替代品(substitutes),替代品是那些经常相互替代使用的成对物品
    • 当一种物品价格下降引起另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增加时,这两种物品被称为互补品(complements),互补品是那些经常同时使用的成对物品
  3. 爱好 决定你需求的最明显因素是你的爱好,爱好基于超越了经济学范围的历史与心理因素
  4. 预期
  5. 买者的数量 除了以上影响单个买者行为的因素以外,市场需求还取决于这些买者的数量。

4.3 供给

4.3.1 供给曲线: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quantity supplied)是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该种物品的数量

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供给定理(law of supply):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价格下降,该物品供给量也减少。

4.3.2 市场供给与个人供给

正如市场需求是所有买者需求的总和一样,市场供给也是所有卖者供给的总和

4.3.3 供给曲线的移动

使供给曲线移动的一些最重要的变量:

  1. 投入品价格 一种物品的供给量与生产这种物品所用的投入品的价格负相关
  2. 技术 技术进步通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增加了物品的供给量
  3. 卖者的数量 除了以上影响单个卖者行为的因素以外,市场供给还取决于这些卖者的数量

4.4 供给与需求的结合

4.4.1 均衡

同时给出市场供给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被称为市场的均衡(equilibrium),这两条曲线相交时的价格被称为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而相交时的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equilibrium quantity)

字典中,均衡这个词的定义是各种力量处于平衡的状态——这个定义也描述了市场均衡。在均衡价格时,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物品量正好与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数量相平衡。均衡价格有时也被称为市场出清价格,因为在这一价格水平下,市场上的每一个人都得到了满足:买者买到了他想买的所有东西,而卖者卖出了他想卖的所有东西。

4.4.2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

当分析某个事件如何影响一个市场上的均衡时,可以按三个步骤进行:

  1. 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在某些情况下)使两种曲线都移动
  2. 确定曲线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3. 用供求图来比较原来的均衡与新均衡,以说明这种移动如何影响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4.5 结论:价格如何配置资源

正如亚当·斯密的著名论断所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市场经济,那么,价格制度就是这只看不见的手用来指挥经济交响乐队的指挥棒

第5章 弹性及其应用

弹性衡量买者与卖者对市场条件变化的反应程度。当研究一些事件和政策如何影响一个市场时,我们不仅要讨论影响的方向,而且要讨论影响的大小。

5.1 需求弹性

5.1.1 需求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

需求定理表明,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将使其需求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就说这种物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反之,则缺乏弹性。

由于需求反映了形成消费者偏好的许多经济、社会与心理因素,所以没有一个决定需求曲线弹性的简单而普遍的规律。但是,可以总结出某些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经验法则:

  1. 必需品与奢侈品 必需品的需求往往缺乏弹性,而奢侈品的需求往往富有弹性
  2. 市场的定义 任何一个市场上的需求弹性都取决于我们如何划定市场的边界。狭窄定义的市场的需求弹性往往大于宽泛定义的市场的需求弹性,因为狭窄定义的市场上的物品更容易找到相近的替代品。
  3. 时间范围 物品的需求往往在长期内更富有弹性
5.1.2 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

经济学家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需求价格弹性,即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5.1.3 中点法:一个计算变动百分比和弹性的更好方法

如果你想计算一条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价格弹性,就会发现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从A点到B点的弹性似平不同于从B点到A点的弹性,产生这种差别是因为上述变动百分比是根据不同的基础计算的。

避免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是用中点法计算弹性:用变动量除以原先水平与最后水平的中点值(或平均值)来计算变动百分比。

5.1.4 各种需求曲线

经济学家根据需求弹性对需求曲线进行分类:

  • 当弹性大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比例大于价格变动的比例时,需求富有弹性
  • 当弹性小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比例小于价格变动的比例时,需求缺乏弹性
  • 当弹性正好等于1,即需求量与价格同比例变动时,需求具有单位弹性
5.1.5 总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

当研究市场上供给或需求的变动时,经常会研究的一个变量是总收益(total revenue),即某种物品的买者支付从而卖者得到的量。在任何一个市场上,总收益是P×Q,即一种物品的价格乘以该物品的销售量。

  • 当需求缺乏弹性(价格弹性小于1)时,价格和总收益同方向变动:如果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
  • 当需求富有弹性(价格弹性大于1)时,价格和总收益反方向变动:如果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
  • 如果需求是单位弹性的(价格弹性正好等于1),当价格变动时,总收益保持不变
5.1.6 沿着一条线性需求曲线的弹性和总收益

尽管线性需求曲线的斜率是不变的,但弹性并不是不变的。因为斜率是两个变量变动的比率,而弹性是两个变量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 在价格低而数量高的各点上,需求曲线是缺乏弹性的
  • 在价格高而数量低的各点上,需求曲线是富有弹性的
5.1.7 其他需求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衡量消费者收人变动时需求量如何变动。需求收人弹性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人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外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用物品1的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物品2的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交叉价格弹性是正数还是负数取决于这两种物品是替代品还是互补品。

5.2 供给弹性

5.2.1 供给价格弹性及其决定因素

供给定理表明,价格上升将使供给量增加。供给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衡量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如果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大,就说这种物品的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如果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很小,就说这种物品的供给是缺乏弹性的。供给价格弹性取决于卖者改变他们所生产的物品量的灵活性。

在大多数市场上,决定供给价格弹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所考虑的时间长短,供给在长期中的弹性通常都大于短期。

5.2.2 供给价格弹性的计算

经济学家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供给价格弹性。

5.2.3 各种供给曲线

5.3 供给、需求和弹性的三个应用

5.3.1 农业的好消息可能对农民来说是坏消息吗

总收益是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需求弹性。在现实中,像小麦这种基本食品的需求一般是缺乏弹性的,因为这些东西较为便宜,而且很少有好的替代品。当需求曲线缺乏弹性时,价格下降引起总收益减少。 小麦价格大幅度下降,而小麦销售量只是略有增加。因此,新杂交品种的发现减少了农民从销售农作物中所能得到的总收益。

当分析农业技术或农业政策的影响时,记住,对农民有利的不一定对整个社会也有利:

  •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而言可能是坏事,因为它使农民逐渐变得不必要,但对能以低价买到食物的消费者而言肯定是好事
  • 旨在减少农产品供给的政策可以增加农民的收人,但必然会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
5.3.2 为什么石油输出国组织不能保持石油的高价格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OPEC的这个事件表明,供给与需求在短期与长期中的状况是不同的:

  • 在短期中,石油的供给和需求都是较为缺乏弹性的
    1. 供给缺乏弹性是因为已知的石油贮藏量和石油开采能力不能迅速改变
    2. 需求缺乏弹性是因为购买习惯不会立即对价格变动做出反应
  • 在长期中,OPEC以外的石油生产者对高价格的反应是加强石油勘探并建立新的开采能力。消费者的反应是更为节俭,例如用新型节油型汽车代替老式耗油的汽车

在短期中提高油价比在长期中更容易

5.3.3 禁毒增加还是减少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

假设政府增加了打击毒品的联邦工作人员数量,非法毒品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动呢?分三个步骤回答这个问题:

  1. 考虑是供给曲线移动,还是需求曲线移动
  2. 考虑曲线移动的方向
  3. 说明这种移动如何影响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禁毒的支持者说,禁毒的长期效应与短期效应是不同的,因为需求弹性取决于时间的长短:

  • 在短期中,毒品需求也许是缺乏弹性的,因为高价格对已有的瘾君子没有实质性影响 因此,禁毒会增加与毒品相关的犯罪。而与禁毒相比,禁毒教育可以减少吸毒和与毒品相关的犯罪
  • 但在长期中,毒品需求也许是较富有弹性的,因为高价格会限制年轻人尝试吸毒,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减少瘾君子的数量 在这种情况下,禁毒在短期中增加了与毒品相关的犯罪,而在长期中会减少这种犯罪

第6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6.1 价格控制

6.1.1 价格上限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当政府对竞争市场实行限制性价格上限时,

  1. 就产生了物品的短缺,卖者必须在大量潜在买者中配给稀缺物品
  2. 这种在价格上限政策下产生的配给机制很少是合意的
    • 排长队是无效率的,因为这样做浪费了买者的时间
    • 基于卖者偏好的歧视既无效率(因为该物品并不一定会卖给对它估价最高的买者),又可能是不公平的

与此相比,一个自由竞争市场中的配给机制既有效率又是客观的。

6.1.2 价格下限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价格下限导致的过剩也会带来同样的后果:那些由于买者的个人偏好(也许是种族或家族之故)而受买者青睐的卖者能比其他卖者更容易地出售自己的产品。

与此相比,在一个自由市场中,价格起到配给机制的作用,卖者可以以均衡价格卖掉他们想卖的所有东西。

6.1.3 对价格控制的评价
  • 在经济学家看来,价格并不是某些偶然过程的结果,价格是隐藏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背后的千百万企业和消费者决策的结果。价格有平衡供求从而协调经济活动的关键作用。当决策者通过法令确定价格时,他们就模糊了正常情况下指引社会资源配置的信号。
  • 实际上,决策者进行价格控制是因为他们认为市场结果是不公平的。价格控制的目标往往是帮助穷人
    • 但价格控制往往损害了那些它本想要帮助的人 租金控制可以保持低租金,但它无法鼓励房东修缮住房,并使找房变得困难。最低工资法会增加一些工人的收人,但也使其他工人成为失业者。
    • 可以用除了控制价格以外的其他方法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给贫困家庭部分租金补贴来使他们租得起房子。与租金控制不同,这种租金补贴并不减少住房的供给量,从而也就不会引起住房短缺。 虽然这些替代性政策往往比价格控制好,但也不是完美的。租金补贴和工资补贴要花费政府资金,因此要求更高的税收

6.2 税收

所有政府——从华盛顿特区的联邦政府到小镇的地方政府——都用税收为公路、学校和国防这类公共项目筹资。

税收归宿(tax incidence)这个术语是指税收负担如何在组成市场的不同人之间分配。

6.2.1 向卖者征税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 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 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在新均衡时的销售量减少了
  • 买者与卖者分摊了税收负担 在新均衡时,买者为该物品支付的更多了,而卖者得到的更少了
6.2.2 向买者征税如何影响市场结果

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是相同的。在这两种情况下,税收都在买者支付的价格和卖者得到的价格之间打人了一个相同的楔子。这个楔子使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对位置移动。在新均衡时,买者和卖者分摊了税收负担。对买者征税和对卖者征税的唯一区别是谁来把钱交给政府。

6.2.3 弹性与税收归宿

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在本质上,弹性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离开市场的意愿:

  1. 需求弹性小意味着买者对消费某种物品没有适当的替代品
  2. 供给弹性小意味着卖者对生产某种物品没有适当的替代品
  3. 当对这种物品征税时,适当替代品较少的市场一方不太愿意离开市场,从而必须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

因此,大多数劳动经济学家认为,劳动的供给远比劳动的需求缺乏弹性。这就意味着,是工人而不是企业承担了大部分工薪税的负担。 换句话说,其税收负担的分配与立法者所期望的一半对一半相差甚远。

第3篇 市场和福利

第7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即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的一门学问。我们从考察买者和卖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开始。然后我们考虑社会如何可以使这种利益尽可能达到最大。

7.1 消费者剩余

7.1.1 支付意愿

对于购买某物品,每一个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称为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它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每个买者都希望以低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买到该物品,并拒绝以高于其支付意愿的价格买该物品,而且,对以正好等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买该物品持无所谓的态度:如果价格正好等于他对该物品的评价,则他无论买该物品还是把钱留下都同样满意。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是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消费者剩余衡量买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

7.1.2 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

对所有需求曲线都是成立的: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因为需求曲线的高度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即买者对此物品的支付意愿。这种支付意愿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是每个买者的消费者剩余。因此,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总面积是某种物品或服务市场上所有买者的消费者剩余的总和。

7.1.3 价格降低如何增加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的这种增加由两部分组成

  1. 那些原来以较高价格P,购买Q,量物品的买者由于现在支付的少了而状况变好。原有买者的消费者剩余增量是他们减少的支付量
  2. 一些新的买者进入市场,因为他们愿意以降低后的价格购买该物品
7.1.4 消费者剩余衡量什么

消费者剩余概念的目的是对市场结果的合意性做出规范性判断

7.2 生产者剩余

7.2.1 成本与销售意愿

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是卖者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生产者剩余衡量卖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

7.2.2 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的高度与卖者的成本相关。在任何一种数量时,供给曲线给出的价格表示边际卖者的成本,边际卖者是如果价格再降低一点就首先离开市场的卖者。

适用于所有供给曲线:价格之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衡量一个市场上的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的高度衡量卖者的成本,而价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是每个卖者的生产者剩余。因此,价格之下和供给曲线之上的总面积是所有卖者的生产者剩余的总和。

7.2.3 价格上升如何增加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的增加包括两部分:

  1. 在较低价格P时就已经出售Q,单位物品的卖者,由于现在卖到了更高的价格而状况变好
  2. 一些新卖者进人市场,因为他们愿意以较高价格生产物品

7.3 市场效率

7.3.1 仁慈的社会计划者

计划者必须决定如何衡量社会的经济福利 一种可能的衡量指标是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称之为总剩余 通过简单的计算:总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如果资源配置使总剩余最大化,则这种配置是有效率(efficiency)的。如果一种配置是无效率的,那么,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易的一些潜在的利益就还没有实现:

  • 如果一种物品不是由成本最低的卖者生产的,在这种情况下,将生产从高成本生产者转给低成本生产者就会降低卖者的总成本并增加总剩余
  • 如果一种物品不是由对这种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将该物品的消费从评价低的买者转给评价高的买者就会增加总剩余

除了效率之外,社会计划者还应该关心平等(equality)一即市场上的各个买者与卖者是否有相似的经济福利水平。

在本质上,从市场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就像一块要在市场参与者间分配的蛋糕:

  • 效率问题涉及的是蛋糕是否尽可能地做大了
  • 平等问题涉及的是如何把这块蛋糕切成小块,以及如何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
7.3.2 市场均衡的评价

市场结果的观点:

  1. 自由市场把物品的供给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这种评价用买者的支付意愿来衡量
  2. 自由市场将物品的需求分配给能够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 因此,在生产量与销售量达到市场均衡时,社会计划者不能通过改善买者之间的消费配置或卖者之间的生产配置来增加经济福利
  3. 自由市场生产出使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最大化的物品量 因此,社会计划者不能通过增加或减少物品量来增加总的经济福利

均衡的结果是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仁慈的社会计划者可以让市场自己得出她想要的结果。这种完全放任的政策可以用法语“laissez faire”来表述,这句话可以解释为“让人们自由行事吧”。

社会是幸运的,因为计划者不必加以干预。尽管想象有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意愿良好的独裁者怎样去做是一个有用的做法,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这些特征很难具备。很少有独裁者能那样仁慈。而且,即使找到了某个具备这种品德的人,她也可能缺乏关键信息。

7.4 结论: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

为了得出市场有效率的结论,我们做出了一些关于市场如何运行的假设。当这些假设不成立时,结论可能就不再正确了。最重要的两个假设:

  1.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但在现实世界中,竞争有时远非完全竞争。在一些市场上,某个单个买者或卖者(或一小群买者或卖者)可以控制市场价格。这种影响价格的能力被称为市场势力。市场势力可以使市场无效率,因为它会使价格和数量背离供求均衡。
  2. 市场结果只影响参与市场的买者和卖者 但在现实世界中,买者和卖者的决策有时会影响那些根本不参与市场的人

第8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

Oliver Wendell Holmes Jr.曾经说过的:“税收是我们为文明社会所付出的代价。”

8.1 赋税的无谓损失

税收在买者支付的价格和卖者得到的价格之间打人了一个楔子。由于这种税收楔子,销售量低于没有税收时应该达到的水平。换句话说,对一种物品征税使这种物品的市场规模缩小。

8.1.1 税收如何影响市场参与者

毫不奇怪,税收使买者和卖者的状况变坏了,而使政府的状况变好了。总福利的变动包括消费者剩余的变动(是负的)、生产者剩余的变动(也是负的)和税收收人的变动(是正的)。当我们把这三块相加后会发现,买者和卖者因税收遭受的损失大于政府筹集到的收人。当税收(或某种其他政策)扭曲了市场结果时所引起的总剩余减少被称为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因此,由于税收扭曲了激励,就引起了市场配置资源时的无效率。

8.1.2 无谓损失与贸易的好处

无谓损失:它是未被政府收人的增加所抵消的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的损失。无谓损失的最终来源:税收引起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和卖者不能实现某些贸易的好处。

8.2 决定无谓损失的因素

税收造成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买者和卖者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由于行为的这些变动,市场规模缩小到最优水平之下。买者和卖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越大,均衡数量缩小越多。因此,供给和需求的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也就越大。

不同经济学家对劳动供给弹性的看法不同:

  • 劳动税并没有严重扭曲市场结果,劳动供给是相当缺乏弹性的 无论工资如何,大多数人都会从事全职工作。如果是这样的话,劳动供给曲线几乎是垂直的,劳动税引起的无谓损失很小
  • 劳动税引起严重扭曲的经济学家认为,劳动供给是较为富有弹性的 在承认某些工人群体的劳动供给不会随劳动税变动而反应很大的同时,他们认为许多其他群体对激励的反应较大。下面是一些例子:
    1. 许多工人可以调整他们工作的时间,例如加班工作。工资越高,他们选择工作的时间越长
    2. 一些家庭有第二个赚钱人——往往是有孩子的已婚女性——他们要根据情况决定是在家里从事不拿报酬的家务劳动,还是在市场上从事有报酬的劳动。当决定是否参加工作时,这些第二个赚钱人要比较在家里的利益(包括节省下来的孩子的看护费用)和他们能赚到的工资。
    3. 许多老年人可以选择什么时候退休,而且,他们的决策也部分地取决于工资。一旦他们退休了,工资将决定他们从事兼职工作的激励。
    4. 一些人考虑从事非法经济活动,例如毒品贸易,或从事可以逃税的暗中支付工资的工作。经济学家把这种情况称为地下经济。当决定在地下经济中工作还是合法地工作时,这些潜在的违法者要比较他们违法赚到的收入和合法所赚到的工资。

8.3 税收变动时的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