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林晓斌。
这是专栏的第一篇文章,我想来跟你聊聊MySQL的基础架构。我们经常说,看一个事儿千万不要直接陷入细节里,你应该先鸟瞰其全貌,这样能够帮助你从高维度理解问题。同样,对于MySQL的学习也是这样。平时我们使用数据库,看到的通常都是一个整体。比如,你有个最简单的表,表里只有一个ID字段,在执行下面这个查询语句时:
mysql> select * from T where ID=10;
我们看到的只是输入一条语句,返回一个结果,却不知道这条语句在MySQL内部的执行过程。
所以今天我想和你一起把MySQL拆解一下,看看里面都有哪些“零件”,希望借由这个拆解过程,让你对MySQL有更深入的理解。这样当我们碰到MySQL的一些异常或者问题时,就能够直戳本质,更为快速地定位并解决问题。
下面我给出的是MySQL的基本架构示意图,从中你可以清楚地看到SQL语句在MySQL的各个功能模块中的执行过程。
MySQL的逻辑架构图
大体来说,MySQL可以分为Server层和存储引擎层两部分。
Server层包括连接器、查询缓存、分析器、优化器、执行器等,涵盖MySQL的大多数核心服务功能,以及所有的内置函数(如日期、时间、数学和加密函数等),所有跨存储引擎的功能都在 这一层实现,比如存储过程、触发器、视图等。
而存储引擎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和提取。其架构模式是插件式的,支持InnoDB、MyISAM、Memory等多个存储引擎。现在最常用的存储引擎是InnoDB,它从MySQL 5.5.5版本开始成为了默认存储引擎。
也就是说,你执行create table建表的时候,如果不指定引擎类型,默认使用的就是InnoDB。不过,你也可以通过指定存储引擎的类型来选择别的引擎,比如在create table语句中使用engine=memory, 来指定使用内存引擎创建表。不同存储引擎的表数据存取方式不同,支持的功能也不同,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们会讨论到引擎的选择。
从图中不难看出,不同的存储引擎共用一个Server层,也就是从连接器到执行器的部分。你可以先对每个组件的名字有个印象,接下来我会结合开头提到的那条SQL语句,带你走一遍整个执行流程,依次看下每个组件的作用。
连接器
第一步,你会先连接到这个数据库上,这时候接待你的就是连接器。连接器负责跟客户端建立连接、获取权限、维持和管理连接。连接命令一般是这么写的:
mysql -h$ip -P$port -u$user -p
输完命令之后,你就需要在交互对话里面输入密码。虽然密码也可以直接跟在-p后面写在命令行中,但这样可能会导致你的密码泄露。如果你连的是生产服务器,强烈建议你不要这么做。
连接命令中的mysql是客户端工具,用来跟服务端建立连接。在完成经典的TCP握手后,连接器就要开始认证你的身份,这个时候用的就是你输入的用户名和密码。
- 如果用户名或密码不对,你就会收到一个"Access denied for user"的错误,然后客户端程序结束执行。
- 如果用户名密码认证通过,连接器会到权限表里面查出你拥有的权限。之后,这个连接里面的权限判断逻辑,都将依赖于此时读到的权限。
这就意味着,一个用户成功建立连接后,即使你用管理员账号对这个用户的权限做了修改,也不会影响已经存在连接的权限。修改完成后,只有再新建的连接才会使用新的权限设置。
连接完成后,如果你没有后续的动作,这个连接就处于空闲状态,你可以在show processlist命令中看到它。文本中这个图是show processlist的结果,其中的Command列显示为“Sleep”的这一行,就表示现在系统里面有一个空闲连接。
客户端如果太长时间没动静,连接器就会自动将它断开。这个时间是由参数wait_timeout控制的,默认值是8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