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
1.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也许我们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
1.1. 引言
艾提·海勒申,即使被关在德国人惨无人道的集中营,她依然一片柔情。在日记中,她写道:“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
1.2. 人生的抉择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 。
-
聆听他人所说,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
“乐于互助”
“你取之于我, 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当你知道我因施与你而快乐。 你明白,我的给予不是让你欠我的人情, 而是因为我想活出对你的爱。 欣然的接受, 或许是最佳的赏赐。 我无法将二者分开。 当你施与我, 我给你我的接纳。 当你取之于我, 我感激你的赐予。” ——鲁思·贝本梅尔唱片集《获赠》一歌
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丰富他人生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我们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喜悦。这样的给予让施者和受者同时受益。由于施者的给予既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羞愧,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受者获得馈赠,却不会有心理负担。与此同时,施者会因自己行为的价值更加欣赏自己。
1.3. 非暴力沟通的要素
- 非暴力沟通诉说的四个要素:
- 留意发生的事情 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
- 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 说出哪些导致了那样的感受
- 具体的请求
- 非暴力沟通倾听:
- 通过体会他人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与他们建立联系
- 聆听他们的请求,来发现做什么可以帮助他们
2.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2.1. 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
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然而,语言使我们陷于是非之中。
我们不要将价值判断与道德评判混为一谈。什么是可贵的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价值判断反映了我们的信念——生命的需要怎样才能得到最好的满足。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 冷战期间,这种思维的危险性尤为凸出。美国领导人把前苏联看作是致力于摧毁美国生活方式的“邪恶帝国”;前苏联领导人将美国人看作是试图征服他们的“帝国主义压迫者”。双方都没有承认内心的恐惧。
2.2. 进行比较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在《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丹·格林伯格(Dan Greenberg)诙谐地揭示了比较对 我们的影响。他建议读者,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2.3. 回避责任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
法国作家乔治·贝尔纳诺斯(George Bernanos)有段话说得很好:“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技术的进步最终被用来摧毁人类,那么,并非是暴行导致人类的灭亡,当然,更不能说是复仇行为使人类灭亡……人类的灭亡,却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缺乏责任感,毕恭毕敬地服从各种命令。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从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的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
2.4. 强人所难
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异化的沟通方式的基础是性恶论。长期以来,我们强调人性本恶以及通过教育来控制天性。这导致了我们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虑,以致不愿去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 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同时也支撑着它们。“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统治: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3. 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 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居的现实,会造成许多困扰。
3.1. 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4.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根据罗洛·梅的叙述,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4.1. 被压抑的心灵
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我怎么做?”
5. 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5.1. 听到不中听的话:四种选择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 认为自己犯了错
- 指责对方
- 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 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5.2. 非暴力沟通需要: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需要:
- 自由选择(Autonomy) 选择梦想/目标/方向,自由制定计划来实现这些梦想、 目标和方向
- 庆祝(Celebration) 庆祝生命的创造力以及梦想的实现,纪念人生的失落
- 言行一致(Integrity)
- 滋养身体(Physical Nurturance)
- 玩耍(Play)
- 情意相通(Spiritual Communion)
- 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e)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的行为。一种要素是否被当作需要,关键在于它能否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5.3. 难以承受的痛苦
一个人如果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会是非常痛苦!
5.4.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 “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此时,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看作是负担。
- “面目可憎” 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恼怒,态度也就显得生硬。
- “生活的主人” 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此时,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还发现,人与人相互依存,损人无法真正利己。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6. 第六章 请求帮助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请求。在表达观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们请求他人的帮助
6.1. 提出具体的请求
- 首先,清楚地告诉对方,希望他们做什么。如果我们请求他人不做什么,对方也许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 此外,使用抽象的语言还会使我们无法深入了解自己。
6.2. 明确谈话的目的
- 有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直接提出请求
- 在另一些时候,我们也许只是说出我们的不快,却误以为别人知道我们想要什么
- 更为常见的是,我们在说话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表面上,我们是在与人谈话,实际上,更像是自说自话
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6.3. 请求反馈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
6.4. 了解他人的反应
在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我们常常会急于了解对方的反应。一般来说,我们关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 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 有时,我们想了解对方的感受,以及为什么他们会产生那样的感受
- 对方正在想什么 有时,我们想了解对方的想法。在询问时,说清楚想了解的是哪方面的想法,将有助于我们获得所需的回应
- 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6.5. 在集体讨论时提出请求
参加集体讨论时,说清楚我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清楚发言的目的,我们的讨论也许只是在浪费时间,而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
如果不清楚发言者是否已经得到满意的答复,讨论就可能漫无目的地继续下去,而无法满足任何人的需要。在印度,如果发言者得到了他所需要的回复,他就会说“bas”(这个词发音同“巴士”)。这意味着:“谢谢你!我已经明白了。”
6.6. 请求与命令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想勉强人,那么,清楚地表明这一点是重要的——这有助于人们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
6.7.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
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 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那么,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
7. 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倾听他人,了解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给予反馈。
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 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7.1.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a)观察,(b)感受,(c)需要,(d)请求
7.2. 给他人反馈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反之,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这将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作出必要的补充,并且反馈感受和需要更能促进人与人的联系
一旦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纳,一般来说,他会觉得很惬意
7.3. 保持关注
在解决问题或询问他人的请求前,我们应该认真倾听,为他人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如果过早地提及他人的请求,也许就无法传达我们的关心;甚至还会被看作是应付。而且,在谈话刚开始时,人们所表达的感受往往是冰山之一角,有许多相关的感受——通常是更为强烈的情感,并没有得到表达。
怎样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已经充分表达呢?
- 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这时,我们也会感到放松。
- 另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他停止了谈话。
- 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还有话要说,就不妨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
7.4.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
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一般来说,这反映了我们也需要得到关心。如果告诉他人我们正处于痛苦中,我们无法顾及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别人很可能就会伸出援手。
在许多时候,我们需要自己的体贴。一旦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还有另外两种选择:
- 大声地提出请求
- 换一个环境,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调整状态,等平静下来了,再回来
8. 第八章 倾听的力量
8.1. 倾听使身心痊愈
8.2. 倾听和示弱的能力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通过倾听,将意识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处,这会使自我表达变得容易些
我们最不愿意示弱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担心失去控制、想显得强硬的时候。
有一次,在克里夫兰和一群社会青年谈话时,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我感到伤心,我需要尊重。”“哦,你们看,”有一个人说道,“他感到伤心,这简直糟透了!”这时,其他人都哈哈大笑。听到这样的话,克里夫兰可以把它看作是攻击,也可以通过它来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然而,如果他将它看作是羞辱或攻击,他很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甚至因为过于恼怒或害怕而无法倾听他们。
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也许就需要先离开现场,来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或向好友倾诉——这将有助于了解并体贴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然后,等平静下来后,再回来与对方交流。 在痛苦的情形中,为了了解自己深层的需要,首先需要获得必要的倾听,以避免为充斥头脑的各种想法所束缚。
8.3. 倾听预防潜在的暴力
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8.4. 如果别人说“不!”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我们,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8.5. 使谈话生动有趣
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想被人当作负担,所以大部分人都希望听者能及时打断自己而不是假装在听
8.6. 如果别人保持沉默
如果别人沉默,我们要尽力去倾听,作为一个听众,我们并不需要心理学知识或接受有关精神疗法的训练。关键是,我们有能力体会一个人在某个时刻独特的感受和需要。
9. 第九章 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爱护自己
9.1. 让生命之花绽放
调整好自我评价的方式去培养对自己的爱,积极的评价会有助于学习,而一旦负面的自我评价使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美,我们就会忘记自己是“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当作一张椅子,将自己视为工具——充满各种缺陷的工具,导致自我憎恨
9.2. 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
当我们所做的事情时不好的时候,我们容易自责。而许多人陷于自我憎恨之中,而无法从失误中获益——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的成长。
面对不好的事情,我们要做出改变,而改变应该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同样的,我们也不是命中注定要去服从“应该”或“不得不”的指挥,不论它们是来自外部,还是来自我们自身。一旦顺从了这些命令,生活也就会失去乐趣。
9.3. 为什么会自责?
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而同理,如果指责的那个人恰好是我们自己,那么,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对此,我们应该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么的满足,这样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9.4. 自我宽恕
爱惜自己的关键之一是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
- 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
- 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
9.5. “不要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
- 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长的需要,那么,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
- 但我们的行为如果是出于义务、职责、恐惧、内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
9.6. 深入理解我们行为的动机
选择放弃一些动机不时服务于我们的生命的事情,只做有乐趣的事情是可能的,越是投入服务生命的乐趣中——服务生命是唯一的目的,我们也就越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