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前言:🧐打开一本书,开始一次思想探索之旅✈️
想事儿的人:20世纪西方思想家
- 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独特性在于,既能“做事儿”,又会“想事儿”。
- “思想家”:特别擅长想事儿的人,他们的思考与言说,既是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又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改变实践活动的逻辑和进程。
现代思想路线:由早期的“进步”的乐观主义态度到晚期的以反思和批判的眼光来审视现代性
清醒的现代人:
- 明白自己是谁
- 自己在做什么
- 以及为什么会这么做
实际上,熟悉只是知其然,而明白是知其所以然。海洋里的鱼最熟悉自己,但只有海洋学家,才真正明白鱼的生活。 真正认识自己、明白自己要如何与他人生活在一起,然后在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时代建立起反思性的思维。
现代性的问题困境与危机
- 韦伯——现代世界的基本特征理性化:
核心:理性化的现代世界将会瓦解传统社会的原则与规范,这将对个体的人生信仰以及公共社会的政治秩序形成严峻挑战
两个维度:
- 人生难题
- 社会困境
- 尼采、弗洛伊德、萨特: 探讨人生难题的由来,以及如何应对人生难题
- 鲍曼,波普尔,哈耶克,柏林,阿伦特,马尔库塞: 多个方面考察体现社会政治灾难的现代性危机 反思20世纪的教训
- 罗尔斯,诺齐克,德沃金,沃尔泽,桑德尔,泰勒,哈贝马斯: 对当今世界的政治体制,社会秩序进行探讨 如何应对多元化,平等和自由,据此探讨自由主义。
- 亨廷顿,福山: 全球化的挑战与希望
导论
01|思想的现实意义
思想内在于现实
思想观念是内在于社会现实的,观念是驱动实践行为的构成要素。
主流经济学提出的一个基本假设——“经济理性人” 模型:
- 人是自利的,首要关切追求自己的利益
- 人是理性的,会理性计算成本与收益
这就很好解释了,购物行为是一种社会现实,其背后的一个思想逻辑就是“性价比最优”。
利益并不是物质性的
经济学理论中对于思想观念的假定和处理往往是有局限的,是不充分的。 所有追求利益的动机都不能从狭隘的物质利益角度来理解,而必须放在一个文化意义的结构中来把握。 例如:
- “名牌消费”现象就不符合简单的“性价比最优”原则
- 对象出轨,从单纯“物质”的意义看,其实也不损害你的利益
- 如果离开对国家主权的某种特定理解,离开了这种思想观念,就无法解释“领土”这个核心利益
人类行为的复杂动机结构
思想观念是人的社会实践行动的驱动要素,遵循自己的信仰来生活是有价值的,是实现最大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离开了思想观念来讨论利益,就根本无从谈起。
- 如果离开了春节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离开了人们的孝敬与感恩等思想观念,你完全无从解释春运现象,解释其中的利益是什么,理性又是什么。
人对利益的认知有非常丰富的层次: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层次:
-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 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
- 尊重(Esteem)
-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这个思想观念,构成了利益要素,指导着人们行动。
02|现代和现代性
“现代”是一个概念群。
“现代”是一种新的时间意识
“现代”意味着对当下新颖性的敏感,是指一种新的时间意识,或者说历史观。 到了文艺复兴,特别是在启蒙时代和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循环历史观”被改变了。不再是简单的人们感知到的时间不断在循环,许多直接的自然经验都和人们的这种感受相吻合的情况,而是线性展开的——从过去、到现在,然后通向未来,时间成为一个有方向的矢量概念。
- 对于日新月异的生活,过去积累的经验就很可能是靠不住的,我们不能完全依靠传统习俗来引导生活,“当下的时代”,也就是“现代”,代表着一种对传统的否定甚至决裂的态度。
- 时间观念的转变,推动我们从“厚古薄今”转向“厚今薄古”,认为当下以及未来要比过去重要。在这种时间坐标中,社会是从低到高、从野蛮向文明、从落后到先进发展的,具有不断进步的可能性。这就形成了所谓“线性进步的历史观”。
- 和这种时间观念相呼应的是,“现代”意味着对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的肯定,人类从循环历史宿命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的、有目的的创造者,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过这样一句话,“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现代化”的过程与“现代性”的结果
- 引发现代变革的动力:西方中世纪之后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新大陆的发现、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等,而任何社会实践都与思想具有内在关联,激发现代变革主要的思想动力是理性的观念,确切地说是“启蒙理性主义”。
- “古今之变”带来的后果:现代化的结果是西方形成了现代社会,出现了现代人。现代化带来了现代世界,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社会的一些突出特点:
- 在经济上,是现代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崛起
- 在政治上,是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现代民主与宪政的发展
- 在社会层面上,是人口大规模的流动,包括地域的流动和阶层的流动
- 在思想文化方面,是理性主义获得主导地位,还有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兴盛
03|古今之变:古代和现代到底哪里不一样
西方历史上最近的一次“古今之变”:从本质上话,就是从“自然”变成了“不自然”。 例如:
- 婚姻
- 过去,人们认为婚姻的精神是责任,结婚是为了保护财产和家族延续,和爱情没有多大关系。甚至有人说,爱情会败坏这种严肃的责任。
- 今天我们都知道,婚姻里不能完全没有感情。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表示,资产阶级的婚姻在于稳定地保留财产和人口再生产。所以我们过去总说,结婚要门当户对。到了现代,虽然这些因素也很重要,但出现了一个新的、最关键的问题:我喜不喜欢,我愿不愿意。
事实上,“我喜欢”变得如此重要造成了两种局面:
- 一方面包含着对个人的尊重,而对个人的尊重,则是个人解放的前提,是打破旧有等级体系的力量,是民主化的基础。这让我们处在解放的轻松与兴奋当中。
- 另一方面,这种现象又会让我们困惑:无论多么伟大、崇高、优美的东西,现在只要一句“我不在乎”,好像就能否定它的价值。如果我们做出选择的最高基准是主观意愿的话,“选择”就成了孤证。除了“我的意愿”,不存在任何同等有力的旁证。选择变得脆弱、变得不稳定。这就导致我们可能自己都无法坚信自己的选择。这让又我们处在不确定的、没有把握的焦虑当中。 过去我们更重视事物内在的客观价值,主观意见不能轻易动摇这种客观价值。而现在,个人主观赋予的价值变得极其重要,有时甚至能压倒其它一切标准。
-
所有权
两个孩子在一起玩,他们开始争抢一支笛子。如果要你来评断,你认为把笛子判给谁才算 公正呢?你可能会说,这堆玩具的主人是谁,笛子就属于谁。
- 但是如果让亚里士多德来评判,他会说,谁把笛子吹得更好听,笛子就应该属于谁。这个答案来自他的哲学观点。他相信存在一套自然秩序,在这套秩序中,“万物都有自己的目的”。笛子作为乐器存在的目的,就是奏出优美的音乐,所以谁能更好地实现笛子的目的,谁就应当成为笛子的主人。
- 这就是“正义”--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确定的意义,我们应该依照这个意义行事,而这个意义是自然给定的,也就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所有人都相信一个共同的神话,我们就有了关于好坏对错的共同标准。但失去了共同神话,无论是上帝也好,传统也好,天道也好,我们就会遇到一个问题:在价值与价值之间很难区分高低优劣,每一种价值都有自己的道理,彼此冲突的观念,常常谁也说服不了谁。
- 共同的神话束缚了我们,却也让我们有了共同的准则
- 摆脱这个神话之后,我们有了自由,却又陷入混乱和茫然之中
-
新秩序 春运作为一种“新传统”出现,是因为现代化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组织方式。以前我们与熟人合作,但后来出现了效率更高的方法,大量劳动力被汇聚起来集中生产,于是有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这并不是说客观世界从自然变成了不自然,而是说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改变了。 外在于人的自然秩序-->由人赋予的意义
古今之变的思想动力
推动古今之变的主要思想动力是“理性”的观念,更确切地说, 是启蒙运动主张的理性主义。
- 古代社会将理性与人类其它的能力处在比较平衡的相互联系之中。
- 只有到了欧洲的启蒙时代,西方社会才把理性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理性成为划分“光明”与“黑暗”的决定性标准。
古今之变后的两个观念转变
- “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指的是人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人类从自然之中脱离出来,站在了自然世界的对面,形成了面对面的关系,而且人类处在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自然处在消极被动的客体位置
- 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扩张,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商业利益
- 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灾难
- “个人主义的转变”,指人看待自己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或者说人的“自我理解”的转变 个人从传统的、非常牢固的社群关系中脱离出来,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的个体。古代那种无法离开的所谓“血肉相连”的有机共同体是一个神话,只有你和你自己才是血肉相连的,人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脱离任何一个群体,进入别的群体。
- 带来了个人自由,生活变得多样而丰富
- 孤独感、漂泊感和乡愁
两大现代思想所面临的难题:个人生活的意义、社会生活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