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前言:🧐打开一本书,开始一次思想探索之旅✈️
想事儿的人:20世纪西方思想家
- 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独特性在于,既能“做事儿”,又会“想事儿”。
- “思想家”:特别擅长想事儿的人,他们的思考与言说,既是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又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改变实践活动的逻辑和进程。
现代思想路线:由早期的“进步”的乐观主义态度到晚期的以反思和批判的眼光来审视现代性
清醒的现代人:
- 明白自己是谁
- 自己在做什么
- 以及为什么会这么做
实际上,熟悉只是知其然,而明白是知其所以然。海洋里的鱼最熟悉自己,但只有海洋学家,才真正明白鱼的生活。 真正认识自己、明白自己要如何与他人生活在一起,然后在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时代建立起反思性的思维。
现代性的问题困境与危机
- 韦伯——现代世界的基本特征理性化:
核心:理性化的现代世界将会瓦解传统社会的原则与规范,这将对个体的人生信仰以及公共社会的政治秩序形成严峻挑战
两个维度:
- 人生难题
- 社会困境
- 尼采、弗洛伊德、萨特: 探讨人生难题的由来,以及如何应对人生难题
- 鲍曼,波普尔,哈耶克,柏林,阿伦特,马尔库塞: 多个方面考察体现社会政治灾难的现代性危机 反思20世纪的教训
- 罗尔斯,诺齐克,德沃金,沃尔泽,桑德尔,泰勒,哈贝马斯: 对当今世界的政治体制,社会秩序进行探讨 如何应对多元化,平等和自由,据此探讨自由主义。
- 亨廷顿,福山: 全球化的挑战与希望
导论
01|思想的现实意义
思想内在于现实
思想观念是内在于社会现实的,观念是驱动实践行为的构成要素。
主流经济学提出的一个基本假设——“经济理性人”模型:
- 人是自利的,首要关切追求自己的利益
- 人是理性的,会理性计算成本与收益
这就很好解释了,购物行为是一种社会现实,其背后的一个思想逻辑就是“性价比最优”。
利益并不是物质性的
经济学理论中对于思想观念的假定和处理往往是有局限的,是不充分的。 所有追求利益的动机都不能从狭隘的物质利益角度来理解,而必须放在一个文化意义的结构中来把握。 例如:
- “名牌消费”现象就不符合简单的“性价比最优”原则
- 对象出轨,从单纯“物质”的意义看,其实也不损害你的利益
- 如果离开对国家主权的某种特定理解,离开了这种思想观念,就无法解释“领土”这个核心利益
人类行为的复杂动机结构
思想观念是人的社会实践行动的驱动要素,遵循自己的信仰来生活是有价值的,是实现最大的利益。在这个意义上,离开了思想观念来讨论利益,就根本无从谈起。
- 如果离开了春节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离开了人们的孝敬与感恩等思想观念,你完全无从解释春运现象,解释其中的利益是什么,理性又是什么。
人对利益的认知有非常丰富的层次: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层次:
-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 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
- 尊重(Esteem)
-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
这个思想观念,构成了利益要素,指导着人们行动。
02|现代和现代性
“现代”是一个概念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