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经济学
——亨利·黑兹利特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重蹈覆辙
The Lesson
尽管每个群体都有某些经济利益和所有群体的完全一致,但各自又都存在着与其他不同群体的利益相抵触的利益关系。尽管有一些公共政策从长远来看对所有人都有利,但其它的政策却是以牺牲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某些群体的利益。能够从那些政策直接获利的群体,会在利益的驱使下不遗余力地主张积极实施相关政策。
人们有着天生短视的倾向,总是只关注某项政策的即时影响,或者只关注政策对某个特殊群体产生的影响,而不去探究那项政策对所有群体造成的长远影响。这本身就是忽略种种续发后果的谬误。
煽动家和坏经济学家,都只强调了一半的真相。他们只谈某项政策提案的即时影响,或者只谈其对某个特殊群体的影响。仅就他们所关注的东西而论,也往往是言之成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需要站出来,指出政策提案也会带来长远的不良影响,或 者指明这是牺牲其他一切群体的利益去满足某个特殊群体。
这也正是利用了听众理性上的懒惰与低能,指出这些答案只不过是“古典主义”、“自由放任主义”、“资本主义的辩护术”、甚至其它认为有效的攻击污蔑之词,使听众相信根本没有必要去进行那样的推导与综合判断是非优劣。
The Broken Window
人们总是只看到眼前所见的东西。
The Blessings of Destruction
每天都有许多人在一本正经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确信巨大的破坏行为能让人们受益无穷。他们吹嘘战争对经济是如何如何的有利,并向我们展示通过战争才能实现的“生产奇迹”。
这里很多相关的谬误绞缠在一起:
-
把需要(need)和需求(demand)混为一谈 有效的经济需求,光有需要还不算,还必须要有相当的购买力才行
-
人们所认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经济“收益”,其实大多是战时通货膨胀造成的幻象
-
“需求堵塞”谬论只讲出了一半的真相,这点跟破窗谬论一样
战争期间没办法生产的汽车、收音机和电冰箱,确实为那些特定的产品带来累积性的战后需求
-
需求和供给就像硬币的两面,其实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同一样东西。
供给会创造需求,因为归根结底供给就是需求。人们的供给,就是他们为了换取自己需要的产品而必须 贡献出来的东西。
Public Works Mean Taxes
除了大自然有限的免费恩赐之外,我们取得任何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政府所有的支出最后都必须靠纳税人来埋单;通货膨胀本身只是税收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很特别恶毒的一种税收形式。
赞成兴建廉租房的最常见的两个论调都存在谬误:
- 能“创造就业”
- 创造了财富,否则便没有这笔财富。
Taxes Discourage Production
为了执行基本的政府职能,一定数量的税收必不可少,围绕这个目的的合理税收对生产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害。此类政府职能除了其它方面,也为生产提供了保障,此种保障提供的效益超过弥补生产者税收上的损失。但是,以税收形式征取的国民收入的百分比越大,对于私人生产和就业的阻碍和威胁就越大。等到总税负大到超过了一个可以承受的限度时,政府又想课税又想不至于抑制和破坏生产,将成为一个不可能解决的问题。
Credit Diverts Production
-
有一个奇怪的说法很流行,是所有造钱学派学者的主张,说信用是银行赋予某个人的。
-
事实恰恰相反, 信用是人已经拥有的东西。
政府拿钱“扶持”企业,有时跟政府征敛民财一样可怕。
私人贷款比政府贷款更能充分运用现有的资源和资本,政府贷款与私人贷款相比会浪费更多的资本和资源。
The Curse of Machinery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