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杯笔记
传统定位方法局限性
- 现有技术:ECID、TDoA、AoA、Multi-Cell RTT(依赖多基站协作)及指纹定位(需 大量位置标签)。
- 关键挑战:
- 单站定位:传统多站算法失效,精度下降。
- 低信噪比:多径与噪声干扰测量准确性。
- NLOS场景:难以提取首径导致时延/角度误差。
- 指纹库构建:依赖海量真实位置标签,成本高昂(见文档1.3节)。
3. 信道图谱定位原理
- 核心思想:利用CSI(信道状态信息)隐含的环境特征,将高维CSI映射为低维虚拟坐标(Channel Charting),保持用户间相对位置关系。
- 优势:
- 减少位置标签依赖:仅需少量锚点校正绝对位置
- 支持单站定位:突破多站协作限制
二、任务目标与数据说明
1. 任务简述
- 输入:单个基站(BS)下多个点位的SRS信道数据 + 部分锚点(已知位置)。
- 输出:所有点位(含未知位置点)的2D坐标估计(x, y)。
- 关键约束:算法需在20分钟内完成所有场景计算
2. 数据组成
文件类型 | 内容说明 | 示例 |
---|---|---|
RoundYCfgDataX.txt | 基站坐标、总点数(N_{tol} )、锚点数(N_{anch} )、天线数(ant=64)等参数 | 0 0 30 (BS坐标) |
RoundYInputDataX.txt | 所有点位的信道数据(格式:Nport × Nant × Nsc × 2 ) | 复数序列(实部+虚部) |
RoundYInputPosX.txt | 锚点信息(索引 + 真实坐标) | 3 24.5454 64.2323 |
输出文件 | 所有点位的估计坐标(小数点后4位,截断处理) | -43.2343 56.7658 |
3. 关键参数
- 天线配置:64T双极化,水平间距
0.5\lambda
,垂直间距2.0\lambda
(频点3.5GHz)。 - 子载波:
N_{sc}=408
(100MHz带宽下4抽1,子载波间隔240KHz)。 - 扇区范围:所有点位位于同一扇区,最大距离≤200m(扇区误判将导致误差恶化)